0754-88367763

【“世界预防自杀日”特约文章】“幸运富二代”为何反复自杀?——联结、交流与关注,对抑郁自杀说NO!

发布时间:2018-10-27 10:39:12

640.webp (3).jpg

这个世界有很多美好,让我们对自杀说NO!

“幸运富二代”为何反复自杀?——联结、交流与关注,对抑郁自杀说NO!

【“世界预防自杀日”特约文章】

文:@心理咨询师大雄老师(陈智雄),汕头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、汕头大雄心理咨询中心主任

——发于微博@心理咨询师大雄老师(22万人关注)、凤凰网心理专栏博客等 

  有一位“富二代”女青年,小时候就自残、自杀,到了外国留学时又一次自杀未遂,因此被迫回国治疗休养。没想到,心理状态好转不久,又因恋爱失败再一次自杀未遂!别人眼中的“幸运富二代”,是什么原因让她反复自杀?

  世界卫生组织和“国际预防自杀协会”曾联合发布的报告称,全球每年100万人死于自杀,多于战争和凶杀致死人数的总和,而自杀未遂的发生大约是自杀死亡的25倍。自杀还会引起涟漪效应(又称“模仿效应”、“维特效应”),以前的心理学发现:1人自杀,会使7名左右的亲友受到影响。而到了如今的网络时代,由于信息传播高速发达,则导致这种涟漪效应进一步放大。

  为了让公众对自杀引起关注,2003年9月10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首个“世界预防自杀日”。每一条生命都弥足珍贵,所以首个“世界预防自杀日”的主题被定为:“自杀一个都太多”!

  2016年9月10日是第14个“世界预防自杀日”。今年的主题是“联结、交流与关注”,这三个词正是预防自杀的核心内容。

  一、联结

  看过这么一个故事,一位刚退休不久的独居老教授,有一天他自己一个人外出,经过一座桥时,他突然有跳下河去的冲动!这个时候,他的手机响了,是他女儿发来的短信,女儿说:“爸爸,我想你了。”当他看到这条短信,自杀的冲动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。这,就是“联结”。

  联结,从心理学来说,又可称为社会支持系统。“社会支持(social support)系统”,也称为“社会关系网”,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心理学专业词汇,即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、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。

 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,信任且亲密的人际关系,对化解压力、抑郁等不良情绪,往往具有神奇的“洪荒之力”。

  本文开端提到的我的来访者,这位在成长中多次自杀的“富二代”女青年,经初步咨询之后,我才发现,她抑郁、自杀的根源,就在于从小父母忙于事业没空陪伴她,而身边其他人也没有与她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。在心理上,她与这个世界没有“联结”起来,导致她对这个世界缺乏“归属感”与“安全感”(心理学家指出的人的两种基本心理需要)。对于这个世界缺乏归属感、安全感的人,自然不容易对这个世界产生留恋,有不顺心就容易走极端。像这样的例子,重要的第一步,就需要亲友们非常耐心地从头开始,与她逐渐建立起“信任且亲密”的人际关系。这样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她与这个世界建立起“联结”,那么她通过自杀来告别这个“与她无关的世界”这种冲动自然就大大减少了。

  二、交流

  交流,是指提倡对自杀预防进行不避讳的公开交流。交流的重心当然不是传播自杀新闻,这会助长自杀的“涟漪效应”。交流指的是广泛传播、交流预防自杀的知识。避免因为忌讳这个话题,而错过了发现早期自杀征象的机会,我们要把自杀消灭在萌芽阶段。

  特别值得提醒的是媒体的朋友:媒体在自杀预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20世纪70年代,美国社会学者David Phillps研究发现,报纸与电视上的自杀新闻报道量与随之而来的自杀数量成正比;自杀报道出现在头版比其他版面更易诱发自杀行为……特别是“对自杀过程的细节性报道”更可能成为效仿者自杀的罪魁祸首!

  特摘录世界卫生组织《自杀预防 供媒体工作者参考》一文的节选“媒体报导的建议与禁忌”供媒体朋友们参考:

《自杀预防 供媒体工作者参考》“媒体报导的建议与禁忌”(世界卫生组织,2000年)

应该做的:

当列举自杀的事实时,与该领域专家密切协商。

用“自杀完成”一词取代“自杀成功”。

只提供相关数据。

指明死者除自杀外尚有出路。

提供社会及社团救助机构的信息。

宣传自杀前的征兆。 

禁忌:

不应刊登死者照片或自杀遗书。

不应详细描述自杀的方法。

切忌将自杀归结为一单一原因。

不应将自杀理由归结为宗教原因。

切忌相互埋怨。

  三、关注

  关注是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、共同努力,推动预防自杀事业的开展。事实上,有太多的人在失去最亲爱的亲友时,才后悔莫及:“原来他/她早已有自杀动机!”

  有自杀动机者往往正生活在我们的周围。自杀的行为往往源于一念之差,在这方面有太多令人遗憾的例子,人们总是要等到身边的亲友自杀,再回想自杀者近期状态时,才悔恨没有及时发现。这时,时间已不能倒回。

  那么什么人容易自杀呢?主要有两大人群:

  一是有抑郁症、失眠症、精神分裂症、酒依赖症、强迫症、恐怖症、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的人,容易因不堪心理障碍的折磨而自杀。事实上大多数的心理障碍都是可以治愈、好转的,尽量早期发现,早期通过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,就可以逆转心理问题的严重化。令人遗憾的是,部分有抑郁、强迫等心理障碍的人是因“不被最亲的亲友理解”而自杀,这往往让我十分痛心与感慨:我们的社会还算不上是一个真正文明、真正有文化的社会。

  二是遭遇中考、高考等重大考试失败,失业,重大财产损失,家庭严重矛盾,自己患重病,亲人患重病、去世,失恋,离婚等“重大负性应激事件”的人。

  再一次提醒:自杀具有一定冲动性,它的实施往往就在一念之间!我的一位来访者,他向我描述他自杀的过程,“一次我午睡醒来,什么也没想,不知不觉间……”(具体细节为避免“模仿效应”在这里不描述)这就提醒我们,不要忘记时时关爱我们身边人的心理健康。

 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?经历越多的人,往往越会觉得:“亲友的安康、快乐,就是我们的幸福。”当您身边的人说他(她)心情不好,当他希望您鼓励他,当他渴望得到您的陪伴时,请不要用冷漠来对待他。也许,这时候的他,真的很需要很需要您。

  祝您及您的亲友心理健康,相亲相爱,幸福生活!

  (传播一次科学预防自杀知识,可能挽救一条珍贵的生命,欢迎转发传播!)[版权说明:仅允许非商业性转载,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。]